网站首页 > 正文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人民日报: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工作扎实推进

    作者:   来源: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03-24   阅读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地理国情信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科学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就是将地理国情普查要素与经济社会信息相融合,反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科学揭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推动地理国情普查要素向地理国情信息转化和提升,这对于服务科学决策、加强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的目标是形成反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表、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方面地理国情内容基本状况的基础地理国情信息;形成综合反映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协调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区域经济潜能和城镇发展程度的地理国情指数;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形成反映地理国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空间影响、空间相互作用的地理国情专题分析报告,客观准确地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化趋势。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强调:“要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普查获取的海量数据,运用纵向分析、横向分析、类比分析等方法,加强对成果的深度开发,寻找规律性,预测趋势性,客观反映我国的国土空间布局、生态协调程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创新驱动,技术引领。为保障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工作的顺利实施,国务院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普办”)成立了统计分析组,挂靠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同时,整合多个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力量,组建了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中心,并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环保部环境卫星应用中心、环保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组建了跨学科的地理国情统计分析研究团队。自2012年9月以来,统计分析组围绕地理国情普查指标体系设计、软件研发、关键技术等,结合国家和地方统计分析工作对于技术的需求,加强地理国情普查统计模型算法研究,完成4大类11项关键技术试验,面向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工作需要,自主研发了统计分析软件平台,并在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生产单位推广使用;编制完成了《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工作方案》《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报告编写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成果内容》等多个技术规程和方案,为全面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完成了全国统计分析试点试验工作,通过与有关行业的交流合作,开展了基本统计成果与其他普查(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深化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面向全国组织开展了17次2700多人参加的多层次、多类型技术培训,强化了技术支持。

    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在国普办的领导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扎实推进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工作,取得了系列统计分析成果,促进了部门间的信息交流,部分成果已经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服务。一是形成试验区基础地理国情信息台账、统计报告和专题图等统计分析成果,通过基本统计,摸清了试点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数量、质量等基本情况,如陕西、四川、浙江、辽宁等省的专题统计成果,部分成果已通过公报、报告、地图等形式向社会发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二是通过与其他部门专业数据的对比和共享,发挥地理国情普查监督和检核作用,如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等省完成了基本统计成果与其他普查成果之间的对比,实现了与其他部门专业数据的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促进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了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监督作用,为实现由生态工程建设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提供了服务;三是发挥统计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提升了统计成果的应用深度,如对辽宁抚顺地表沉降的监测,获得了地表沉降和山体位移滑坡信息,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辅助支持,该成果为国土开发利用、城市规划合理布局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目前,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已进入最后关键时期,统计分析工作将继续发扬拼搏、合作精神,按时、优质、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向党中央、国务院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一条:国家局加快推进《测绘法》修订工作
    下一条:甘肃日报:“天地图·甘肃”荣获五星级省级节点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