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地理国情普查全面推进的关键年。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省级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全国各级普查机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细化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宣传推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普查工作预定目标,为2015年普查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普查任务超额完成。2014年,全国普查生产总体完成进度达97%,超额完成了预定的90%的任务目标。其中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生产、内业解译及外业工作底图制作、外业调查核查、地表覆盖数据内业编辑与整理、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编辑与整理、地理国情信息遥感解译样本制作等均完成97%以上;DEM精细化数据生产完成90%以上。普查的顺利进行,大大增强了广大普查人员的信心和积极性,也为按时推进2015年普查工作赢得了时间,积累了经验。
成果质量达标可靠。2014年,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普查成果质量检查队伍建设,组织过程质量监督抽查人员培训、检验人员培训、质检软件人员培训等各方面培训9次,累计培训近1500人次,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普查作业单位。抽调131名专职质量检查人员,开展了4个批次过程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2家普查作业单位,全面监控普查成果质量情况,编制了《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主要问题典型案例》。开展了国家帮助西部贫困地区部分区域(370万平方千米)普查成果的预验收工作。在以抽检—整改—复检—验收为主要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间断轮动检查,全国普查成果质量整体良好,实现了“普查成果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品率达到80%以上”的质量管理目标。
工作经费基本落实。大部分地区均批复了经费总预算,预算总额为68.56亿元,已经落实经费总额达到67.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累计投入12.7亿元。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为确保2014年各项普查工作顺利推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基础保障及时到位。加强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统筹获取工作,全年分发全国高分影像数据174次,数据量约5.2TB,确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查生产如期开展。提前开展技术文件制定和技术攻关,确保全国普查工作在技术线路和要求上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根据2015年重点工作需要,新制定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基础地理信息整合技术规定》《基本统计成果主要内容》等10个技术文件;完成了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技术设计和建库工作方案,构建了地表覆盖等数据库结构并开展建库试验,为数据库建设打好了基础,优化基本统计软件内容,完善统计功能,使得基本统计效率更高,统计结果更直观丰富。
成果应用初见成效。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发展和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实施等3个方面,开展了京津冀地区重要地理国情监测、全国省会城市空间扩展监测、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实施监测试验等8项地理国情监测试验示范工作,形成了京津冀地区7年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成果、首都经济圈地区20年城市空间格局监测成果等16项监测成果,公开发布了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松潘县自然生态遥感、抚顺市矿山环境等监测成果。其中,抚顺市矿山环境监测成果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地表环境监测成果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社会关注,并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共81项,已完成24项,其中10项已提供给省政府或相关部门,扩大地理国情监测影响,彰显地理国情监测价值。
2014年全国共投入地理国情普查人员4万多人,他们满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普查知识和技能,深刻领会普查政策和制度,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困难,默默奉献于普查一线,高质量完成野外调查核查、内业解译、外业工作底图制作及内业编辑与整理各工序的工作,仅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基本完成覆盖全国的多要素、无缝隙数据采集这一艰巨的任务。
2014年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取得如此大的成效,得益于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张高丽副总理担任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听取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主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作出全面部署;得益于国务院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共同参与;得益于各级地方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强力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