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说过:“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当今,质量问题已不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也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开展生产,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存在于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至始至终必须时刻注重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意识,制定质量预防控制措施。大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味的注重数量,忽略了质量,抱着数量第一、质量第二的心态。一旦质量事故发生,企业的信誉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
我院在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部分项目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下面就我院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项目负责人质量意识淡薄
项目负责人对质量问题的认知不够全面,质量意识差,作为项目管理者质量意识薄弱,对项目的质量管理方面不能起带头作用,以至于整个项目不重视质量。同时部分项目负责人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对于出现质量事故后没有一套专业的分析方法,质量分析方法不全,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给出良好解决方法,对员工不能给出具体的作业方式及技术指导。
2、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项目按照单位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管理项目,但单位的管理制度是针对全院的所有项目制定的一个大的框架,在生产过程中,项目应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质量管理制度。
3、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程度低
一个项目是一个集体,整个集体的质量管理不仅需要项目负责人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全员的参与。大多数项目的员工是被动的,意识不到自己的工作质量不好会对项目带来哪些损失,工作缺乏积极性。 部分员工缺乏质量意识,缺乏知错就改的谦虚精神,喜欢推卸责任,将错误归结到别人身上。
4、 各种质量检查流于形式
监督检查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手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问题得以纠正,最终提高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成果质量。有些项目质检人员水平有限在加上人情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每次检查问题只找一些容易整改的问题来应付各级检查。
二、 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1、切实发挥项目负责人领导作用,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项目负责人要充分认清质量的重要性,要有做好质量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质量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使命在于将合格产品交付甲方,从而获得甲方的认可。通过不同的渠道有针对性的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只有全员参与才能更全面的推动和落实质量管理工作。
2、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检查制度,并做好记录和执行工作,对于重大事故必须同单位有关部门检查到底。只有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并落实到位,才能避免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责任。
3、加强日常监管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日常监管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所以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应明确质检员的职责,在日常检查监督管理中,普遍存在项目有质检员,但是对项目资料未进行检查或检查不彻底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应注重好质检员的职责分配,真正把质检员的质量职责落到实处。
4、注重员工培训,提高项目整体素质
日本企业界有句格言:质量管理始于培训终于培训。因此广泛而深入的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有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项目必须重视员工的质量培训。新员工上岗前进行相关标准、相关法律法规、质量重要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做好新员工培训,为后期质量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5、制定完善质量考核制度
为了杜绝和避免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考核制度。通过定期的考核,实行严格的奖惩办法,使全体员工都关心自己的成果质量。这样,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激发员工对自己、对岗位、对单位的责任心。
质量是当前企业发展阶段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质量意识,就必须创建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来促进管理的执行力。通过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时时检查质量管理情况,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和处罚,同时在企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让所有人员知道一旦工作违背了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就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