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员工非常勤奋,却不出成效。因此会一直不受管理者待见,而员工也非常委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与下面这则故事中的李四一样: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张三升职加薪,李四却没有,于是李四找老板理论。老板对他说:“李四,你现在帮我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不一会儿,李四从集市回来,向老板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老板问:“有多少?”李四不知道,于是赶紧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老板又问他:“价格呢?”李四说:“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啊。”于是老板让李四先坐下休息,并把张三叫来,吩咐他说去做同一件事。张三回来,向老板汇报:“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一定能赚钱。”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分析这则故事不难发现李四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采取低级思考方式,不愿多动脑筋深入思考,导致很多方面想不到。于是就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成长速度慢,得不到老板赏识。
那么“低效勤奋者”是由于懒惰不愿深度思考吗?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既然能够比别人付出更多,就不是懒惰,而是他们就不会深度思考。
大多数人从学校开始,就习惯了被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计划牵着鼻子走;到了工作单位后,被上级的指令与监督驱使着行动。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学习与被动思考。本文故事中的李四就是这么一个人。釆取这种被动学习与工作方式的人,亦步亦趋,跟着别人的思维走,既没有偷懒,累得像狗,又做什么都做不好,做不到位,内心充满压力感。
而主动学习不是这样的。主动学习的人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节奏,以自学为主。在他们眼里,学校统一的学习计划与老师教学,只是其中之一的辅助途径。于是工作后,单位的工作计划与领导指令,也只是辅助他们工作的一条途径,他们更多的是带有自己的想法,主动寻求其他途径来出色完成工作。
而要在工作中学会深度思考,是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和锻炼的。
首先,要强迫自己重视并安心本职工作;
其次,在了解工作职责和部门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较高目标、专业能力体系化学习计划与工作计划;
然后,自己找问题,并带着问题在部门內外、行业內外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专注思考。这一阶段,关键是需要投入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与工作上。
这样一来,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找到感觉,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都能踩到点子上,在自己负责的工作范围内,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与见解,都能走在领导的前面。这样不但使绩效明显提升,博得上司的赏识,而且自己也会感到对工作有了发自内心的兴趣,还心情舒畅。
另外,要快速学会深度思考,就需要从“低成长区”进入“高成长区”。
所谓“低成长区”,一是指岗位上那些你熟悉与熟练的并长期重复进行的工作及工作习惯。这种工作往往改进少,不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绩效突破与提升。二是指杂乱分散的工作范围,由于缺乏专注聚焦与深入也无法进步。而“高成长区”包括可以驱动职业发展与专业进步的新工作;原有工作的改进、学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行动。
由于不少人都不愿意面对陌生的、需要投入新的学习努力、费脑力担风险的事情,所以宁愿呆在“低成长区”。因此,“低成长区”成为了一种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舒适区”。不少将时间精力投入在这种“低成长区”的人们,看起来在每天忙碌,每天都很勤奋努力,甚至自己感到充实而心满意足。殊不知,由于进步缓慢,正逐渐被另一种每天都在“高成长区”高速成长的人远远甩开。
因此,从“低成长区”进入“高成长区”,是促使快速学会深度思考的高速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