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管理者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岗位职能

作者:   来源:土地规划室    发布时间:2019-06-26   阅读量:

“管理者”是连接单位与员工的桥梁,需要在单位和员工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从而更好地满足单位和员工的期望。因此,要做好一个管理者的确不容易。

如果管理者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职能,就会贻误自己和团队的工作。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岗位职能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岗位绩效呢?我认为管理者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岗位职能:

一、将自己定位为“服务人员”

我以为,在“团队创造价值”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应该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工作关系”:被管理者“依赖” 管理者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创造个人绩效;管理者更“依赖”被管理者竭诚协同工作创造团队绩效。

现代企业认可管理者的标准不再是我们个人怎样而是我们领导的团队怎样。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管理者就应该多为下属着想,多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即为下属多提供“服务”。因此,一个真正合格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为下属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而不是所谓的“领导”。

二、平衡单位和员工的期望

管理者是连接单位与员工的桥梁,我们需要平衡好单位和员工的期望。

不能成天发号施令,很少考虑员工的利益和感受、或是只考虑自己和员工的利益得失,却全然不顾及单位的利益。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对单位和员工“双向”负责。通过带领团队为单位创造绩效,在创造绩效的同时合理地为员工谋福利,这样的管理者,才能既得到单位的认可又得到下属的拥护。偏离任何一方的管理者都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也都很难成为长期的管理者,更难创造“一年好似一年”的绩效。

三、多采用“和缓”的交流方式

安排和检查下属的工作是管理者的职能之一,但我们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我们知道,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作为下属,他们更有这种需要。作为管理者,工作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尽量“淡化”上下级差别,采用“建议”或“商量”的口吻来安排工作一定会比“命令”更有效;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指出下属的过失或不足一定会比“斥责”更管用。

有些管理者担心自己的“威信”会不会因为自己这种“和缓”的交流方式而变得“荡然无存”,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恰恰相反,我们的下属只会越来越尊敬我们。我们都知道,敬爱的周总理堪称平易近人的典范,但没有人敢随意拍他老人家的肩膀,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

四、少考虑自己多考虑别人

作为管理者,需要有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要多替单位、兄弟部门和下属着想,少为一己之私利着想。

当部门利益与单位利益有冲突时,我们需要优先考虑单位的利益;当兄弟部门有困难时,我们需要主动地予以支持,因为“助人实际上就是助己”;当个人利益与下属利益有冲突时,我们需要优先考虑下属的利益。

作为管理者,第一位考虑自己的个人得失,这是不称职的管理者,也不是“明智”的管理者。其实,作为管理者,我们除了“经济收入”外,还有诸如综合能力的培养机会、人脉关系的建立机会等是一般员工所没有的,而这些往往是我们获得更高“经济收入”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从这方面来讲,我们也有很大的“额外”收益。

诚然,我们管理者也需要生存和生活,也希望获得与自己能力和奉献相匹配的个人收益,但这些不是通过我们多为自己着想、多为自己争取就可以获得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奉献,被我们的领导认可后获得的。要知道,我们也是我们领导的下属,他自然也会替他的下属(即我们)考虑的。

五、正确对待上层、下属和自己

作为部门管理者,上有领导下有员工,我们需要正确地对待上层、下属和自己。

我们需要“敬以向上”、“宽以对下”、“严以律己”。“敬以向上”是需要我们尊敬自己的上层,但不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宽以对下”是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下属宽容,但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严以律己”是需要我们对自己要求严格,但不是只讲奉献不要回报。

我们管理者更应该用改变影响下属,用实力征服下属,用行动带动下属,用坚持赢得下属,任何环境中我们都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岗位职能。

上一条:管好自己,用好别人,带好队伍
下一条:新时期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